网上有关“京剧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京剧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我国知名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文戏武戏各美其美。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京剧参与其中[1]。
中文名称
京剧
地理标志
无
批准时间
2006年
非遗级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起源期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尤以诞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著名。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
值得一提的是,歙县大盐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使异军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乱弹”乱唱,红火异常。这时最叫彩的是来自安庆的戏曲艺人,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光十三绝
无石不成班
京剧行当
石牌是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无石不成班”的“石”即指这里,也泛指安庆及其所属各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纷纷在此设馆驻节。当时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过往船帮和商户,在生存问题变得比较轻松的时候,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市井文化。
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800处,不仅有戏园、戏楼,还有花戏台。戏园,在石牌镇就有3家。上镇横街的长乐大戏院可容纳观众600多人,专供徽调、皮簧班演出。戏楼通常在祠堂内。祠堂戏楼通常只唱大戏,每年做冬至节、族内有人中举、升官以及族内官绅庆寿等,都要聘戏班在戏楼演出。此外,祠堂大修落成,也必邀班唱戏以示祝贺。《都剧赋》描述:“徽班日失丽,始自石牌”。表明安庆的徽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辉煌,很多京剧前辈名伶都是这一带的人,因而有“无石不成班”的说法。
在石牌的弹丸之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开一代风气的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时间广为流传。细心的京剧票友不难发现,京剧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辞的发音是与北京方言不相同的,如果你对安庆地区的方言有所了解,就会发现, 这些字辞却与安庆方言里的发音一模一样。
安庆民国初期就有“民众”大戏院,当时全国京剧名角基本上都在此演出过,他们都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安庆登台,戏剧大家曹禺到怀宁石牌镇,下车第一句话就是“我来朝圣”。京剧界老科班出来的人,不在安庆演上十天,不唱连本,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角”。从安庆古镇石牌乡野间发源的徽剧,走出了古镇,走到了北京,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光环至今还笼罩着古镇石牌。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安庆还是享誉世界,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黄梅戏的故乡。程长庚纪念馆,位于安庆潜山县,馆内珍藏三百多件珍贵的实物和资料,再现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兴盛历程。此外,还有程长庚故居供戏迷瞻仰。
苏唱街梨园
徽班进京的出发地在扬州,身怀绝技的优伶们,出发前一定要到位于苏唱街的梨园总局碰碰头,商量一下出发日程和演出剧目,并在那里一起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喉。有时干脆排演几出折子戏,或是《游园》,或是《思凡》,声情并茂,婀娜多姿,那时的苏唱街,十分热闹。
苏唱街,是老扬州惟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直接有关的街道。当年盐商徐尚志从苏州招徕昆腔艺人办起的扬州第一个昆腔班“老徐班”,就在这条街上。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四徽班进京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共7张
历年新年京剧晚会片头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北京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继高朗亭之后,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任过此职。
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在京的各声腔剧种的艺人,面对徽班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艺术优势,无力与之竞争,多半都转而归附徽班。他们中有京师舞台各声腔剧种的名优,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汉戏名优米喜子、李凤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乱弹(皮黄)名优韩小玉,加入三庆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员王全福等,于是就形成了多种声腔剧种荟萃徽班之势。也因此,徽班在诸腔杂奏的过程中,从“两下锅”“三下锅”到“风搅雪”,逐渐侧重皮黄戏的演出。
形成与传播
共15张
京剧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孕育期
徽秦合流[3]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4]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4]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4]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4]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5]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4][2]
大破铜网阵 白玉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4]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4]
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梅兰芳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4]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4]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4]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4]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梅兰芳、余叔岩。[4]
京剧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4]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4]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4]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杨小楼),以旦角划分的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筱翠花)及宋派(宋德珠)、张派(张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余叔岩)、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朋)、马派(马连良)、奚派(奚啸伯)、杨派(杨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金少山)、侯派(侯喜瑞)、郝派(郝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裘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丑行中的叶派(叶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孟小冬、时慧宝、王又宸、李洪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共4张
当代著名演员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词解释
工尺,戏曲音乐名词。泛指戏曲曲谱上曲词右侧所注音阶符号。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西洋音乐的“1234567。习惯上把这些符号统称为“工尺”。有的曲谱,曲词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谱,名为工尺谱。
盖叫天 花蝴蝶
板眼,戏曲音乐名词。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称末眼)。合称板眼。
过门,京剧音乐名词。指在唱句与唱句之间,唱段与唱段之间的间奏音乐。唱句与唱句之间常用小过门儿,唱段与唱段之间常用大过门。但由于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无固定模式。
挂儿,京剧音乐名词。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
垫头,京剧音乐名词。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垫头旋律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衔接作用。
行旋,京剧音乐名词。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调门,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京剧调门,一般以正宫调为适度,最高的唱乙字调,最低的凡字调,俗称趴字调。同一剧中,两个主要演员音高不同,有时互相迁就,有时临时长(提高)调门或落(降低)调门。
调面,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
调底,演员唱的音高比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调底。意思是按照调门的底音歌唱。调底系针对调面而言。京剧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调的腔调经常翻高,如将调门定高,演员嗓音不及,如将调门定低,乐器音量有过小,乃采用调底的唱法,把乐器定高八度,演员以低八度的音来歌唱。
定弦,指弦乐器(胡琴、阮等)定“调门”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为定弦的标准。
乙字调,京剧音乐名词。工尺谱所用调门之一。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乙”音(开启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乙字调为京剧的最高调门。
工正调,亦作正宫调。京剧根据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调门,西皮外弦与笛正宫调的工音同高的称为正宫调。比正宫调高出一度的称乙字调,高出半度的称工半调,比正宫调低一度的称六字调,低半度的称六半调,低二度的俗称趴字调。
工半调,京剧调门之一。略高于正宫调,略低于乙字调。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升高。
软工调,京剧调门之一。略低于正宫调,而较六字调稍高。定弦时比照笛子的正宫调定音而略降低。
六字调,京剧调门之一。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的“六”音(六孔全闭,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调外弦的敞弦)。六字调为京剧中低于正工调,高低适度的调门。
趴字调,亦作扒字调。京剧调门之一。凡低于六字调一度以上的统称趴字调。
走边,“走边”的来源一说源于晋剧《白虎鞭·走边》中的舞蹈身段;一说是因为凡走边的人物因怕人看见而多在墙边、道边潜身夜行,故而称“走边”。一般来说,《恶虎村》的黄天霸走边最难。《夜奔》的林冲走边最累,《蜈蚣岭》的武松走边最吃功夫。
趟马,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4]
艺术特点
介绍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冤亲债主显现的十三种预示,千万要注意了!
结局是越西皇帝和裴皇后一起被火烧死了,他在最后一刻把元烈和李未央一起从火场推了出去,元烈和李未央成亲了,有2个孩子,元烈还是旭王,他自己不愿意做皇帝。李敏之恢复神智和未央同住。
赢楚:裴家家奴,裴后重要心腹。相貌妖艳,因半面毁容而带银质面具。自小随裴后长大,对裴后痴情一片,为之自宫进宫陪伴。心机深沉,手段狠辣。擅长阴谋,通晓巫医之术。
李敏之:李未央弟弟,因在别院目睹了谈氏等人被杀而惊恐成为傻子,最后李未央把他接进郭府,由郭夫人精心抚养,最后痊愈。
扩展资料《锦绣未央》又名《庶女有毒》,秦简所著小说,主要讲述了相府庶女李未央前世一朝为后,却被嫡姐抢走一切,迫害致死,重生后凭借聪明才智手刃仇人,并与元烈(李敏德)终成眷属的故事。
由该小说所改编的电视剧已于2016年11月11日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首播,由唐嫣、罗晋、吴建豪、毛晓彤、李心艾领衔主演。
参考资料锦绣未央(秦简所著小说)百度百科
冤亲债主显现的十三种预示,千万要注意了!
什么是冤亲债主?
在今生前世或长久以来,我们与众生有了不同的牵缠和纠葛关系。有的是互为彼此的关心、照顾、帮助而形成的善缘。有的是彼此争执、抢夺、侵犯、伤害、凌辱、杀吃等种种形式而形成了的恶缘。这就形成了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的关系。
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牵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
彼此的各种因缘,缠结得愈深,不论是良善的或不良善的,彼此就愈容易在来世的轮回中再次相遇。属于情感引起的业缘,这次就用情感的形式解决,物质或生命引起的业缘,这次就以同等的形式偿付。六道轮回的根本实质,就是众生与众生之间,冤冤相报,相互还债,无有边际,没完没了……
许多人觉得我是好人,心地好,从来没害人之心,为何会有冤亲债主?其实,无量劫来,我们身、口、意三业,造作了太多的贪瞋痴、杀盗*妄酒等恶业,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了不少怨仇。别的恶业暂且勿论,单是杀生吃肉,就跟他们结下深厚的怨仇。
动物被我们杀害时产生无量的痛苦,这个怨恨就像无形枷锁,把它们的痛苦牢牢的锁住,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痛苦的折磨中,而不得开解。它们痛苦如此之大,难怪今世遇到杀害它们的人,就迫不及待的要讨债,讨回一个公道。
我们看到人临终时的痛苦现象,看起来都不忍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这都是大家的冤亲债主来算帐。大家不懂这些道理,只知道一味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不懂自己累劫来的冤亲债主,大部份都是被自己吃来的!
冤亲债主的纠缠是阴阳皆苦的果报,他们被我们伤害吃杀后,附着在我们的身上,时时刻刻影响干扰我们,身体不好、运势不好、事业不顺、夫妻不和、子女乖违、精神抑郁、失眠焦虑、甚至于修行的诸多障碍,几乎全部因为冤亲债主得不到超拔而欲索债所引起。
你的“冤亲债主”是怎么来的?
一切冤亲债主(业力)都是被自己累世久远劫以来这样的心境和行为而衍生出来的。
01. 盛怒结冤,言语伤人;
02. 有意无意,得罪鬼神;
03. 结冤讨债,成一家人;
04. 预谋杀害,积怨尤深;
05. 气衰病重,冤业干扰;
06. 欠命还命,欠钱还钱;
07. 嫌弃讨厌,伤害生命;
08. 贪爱肉食,病从口入;
09.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10. 自私自利,恶多善少;
11. 修行得力,障碍考验。
等等...
▌盛怒结冤,言语伤人
谚语常说:暴怒伤人伤己,我们在盛怒之下发脾气,伤害别人,往往言语的伤害结下的怨仇,生生世世都不能够消灭,对方必然等待机会来报复。
他报复的时候,我们又会逞怨恨心,我们不会甘心,于是就造成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个非常可怕,非常恐怖。
世出世间圣人都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人结怨仇,跟人结怨仇是决定的错误,这个苦难有得受了,绝对不是这一生。
世间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造这种恶业太多了。
我们常讲魔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魔障?
都是自己造作的,跟一些众生结的怨。
▌有意无意,得罪鬼神
有形的是我们跟一切人结怨,无形的是我们跟鬼神结怨。
鬼神是凡夫,不是菩萨,他有喜怒哀乐,得罪鬼神没有好处,鬼神也等待机会来报复。
这些事情,我们从古人笔记小说里看得很多很多,这叫冤亲债主。到我们运衰的时候,他就来了。
我们在走运时,他回避我们;我们运衰时,他就来了。
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一些人有时候有东西附身,神智失常,严重的都住进精神病院。
他不是本身的病,是一些冤亲债主附身,他自己做不了主,完全受冤亲债主的摆布,苦不堪言,真正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原因就是有意无意跟这一切众生结怨,这是自己找的麻烦。
▌结冤讨债,成一家人
人与人的关系是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关系最亲密的就变成一家人。
所以家里的小孩,有时是讨债来、报怨来的,那就是过去生中,我们所结下的冤仇。
投胎做我们的儿孙寻求报复,把这个家毁掉,这类事实在古今中外都很多。
结了之后,他来世投胎到我们家里,做一家人,这怎么办?我们的敌人不在外面,在我们家里头。
所以怨决定不能结。
跟众生结下冤仇,一来是损害自己性德,一来招惹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预谋杀害,积怨尤深
许多人喜欢吃海鲜,到临命终时得的果报完全应验了。
连杀动物,动物都还要来报仇,杀人还得了?人的那个怨恨心比动物还要强烈。
有些动物我们杀它的时候,它预先不知道,不知道我们要杀它。
如果知道我们要杀它的时候,那个怨恨就重了;不知道突然被杀的时候,那个怨恨轻。
如果我们对一个人处心积虑有预谋要来杀他,对方他也知道,他也防御,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抵御,还是被我们杀了,这个仇恨深,深仇大恨。
不是说死了什么都完了,麻烦在后头。
古人也干这个事情,实在讲他不是不相信,他也相信,信心不深。
也就是相信因果报应,相信六道轮回,有这个事情,毕竟这个事情不是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印象很薄,所以他还是敢造,还是敢杀人。
▌气衰病重,冤业干扰
冤亲债主很多,这些在我们周边无形的一种压力,我们自己走运、气旺的时候,他不敢动,他潜伏在那里,没有消失;等到我们的运衰了的时候,他就来干扰了。
特别是在病重垂危之时,冤亲债主都现前了,善恶的业力这个时候统统都出现了。
这些大部分都是冤亲债主,说实在的话,他要跟我们没有关系,那连边都沾不上,凡是能够沾到身的,跟我们过去生中必定有关系。
或梦到危险的地方,再遇到这些魇鬼,这些都是与冤亲债主有关系,所以冤业病。
凡是有这种现象,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为什么?
有这些事情就是我们的运很衰、气不旺,如果我们走好运,气很旺,这些恶鬼恶神他会避我们。
纵然过去有过不去的事情,他也不敢在这时候来找麻烦,他会回避,一定等我们气运衰的时候他来了。
所以遇到这个事情,晓得我们这个时候气运很衰,一定要努力好好的修学。
▌欠命还命,欠钱还钱
吃众生肉,不要以为这很平常,社会上大家都吃。
我们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不是说吃了就没事,吃了很麻烦。我们这一生吃了多少动物的肉,我们要多少生才能还得尽。
所以人身难得而易失,失掉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
讲个最简单的,这一生吃了多少众生肉,来生再变畜生,生生世世变畜生还债,统统还完了,这才能再得人身。我们去想想,这个事情多麻烦。
世间人不知道这个利害,真正修行人知道,不跟众生结怨仇。
不跟任何人有债务上的纠纷,别人欠我的不要了,这个好;要,我们还要去讨债,我们来生还要去跟他碰头;不要了,帐了了。
欠别人的要赶快还,还的很痛快,我们就没有障碍,往生就走得潇洒、走得自在,冤亲债主不会来刁难,善神保佑。
▌嫌弃讨厌,伤害生命
刀兵劫的因是什么?食众生肉。要想免除世间的刀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这个刀兵劫才能够化解。
年轻的时候无知,不吃它,也杀害它。我们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过这个罪业。蚂蚁爬到家来,讨厌,烧一锅开水一下就把它烫死。
许多人这样做,我们也曾经做过,对这些小动物任意的杀害。以前不知道,这才晓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过错。
常常说到业障现前,业障怎么会不现前?这些被我们伤害的众生,如何能够轻易饶过我们?不可能。
▌贪爱肉食,病从口入
我们宿世今生伤害众生太多了。尤其是吃众生的肉,我们杀它,还吃它的肉,它能甘心吗?它能情愿吗?
它不甘心、不情愿,当然有报复的念头,也许它有报复的行为。
所以许多人得不治之病,像现在许多得癌症的,多半都是冤亲债主找上门来了。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因果通三世,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来侮辱我、毁谤我、陷害我,必定是有原因。
什么原因?总是我过去生中对不起他,我也曾经害过他、毁谤他、侮辱他, 今天他这样对我,这是报应。
懂得这是报应,我们就欢喜接受,不再有报复心了,这个帐到此就了结。
美国凯西也说,全世界的人,无论再微细的一桩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
▌自私自利,恶多善少
我们在世间,说实在的话,因为我们一生造作的恶业多过善业,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恶念多过善念,我们自私自利念头行为多过利他,于是冤亲债主就太多了。
虽然冤家宜解不宜结,可是我们有意无意、不知不觉中与众生结下了许多的冤仇。
这些冤结,我们起心动念想化解,这是我们真正觉悟了。
▌修行得力,障碍考验
为什么愈修行障碍愈多?我们的冤亲债主太多了。
我们欠人的命还没有还命,我们欠人的钱还没有还债,所以我们修行,这些冤亲债主来找麻烦。
我们跑掉之后,他讨不到债,他讨不到命,他不能报复了,所以他都来了。
如何排除障碍?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他们。
我不是为我自己修的,我是为我们修的,他们知道,他们会欢喜。我代我们修行,我们不修,我代我们修,冤亲债主就很高兴了,不障碍我们了。
我们自己修,我们想跑掉、我们想赖帐、我们想侥幸躲避,他们统统不会饶我们,魔障是这么来的。
我们生生世世跟多少众生结冤仇,有过节,所以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
我们在这个世间,人家骗我们、坑我们,欺诈我们,我们很欢喜。为什么?债还掉了。
纵然不是讨债,他是真的欺骗我们,我们随他,我们也不要了,我们要,则出不了三界。
所以别人欠我的,我统统不要了;我欠别人的,我尽量的还,我们才能走得了。
有丝毫留恋,我们就离不开六道轮回,那个麻烦才大。
所以,一切要舍,一切要放下,真正要了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连自己身体都不能保住,何况身外之物。
有什么好牵挂的,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很快乐、没有也很快乐,决定不为这些事情操心,真的得大自在。
? 冤亲债主讨债的预兆和典型表现
自然因果律是道法的客观规律,在因果律面前,人类,动植与万物,全都一律平等,没有分别。世人对昨日所造的种种恶因,并不能全都认清。
但是恶果的释放却会如期而至,强迫人领受而丝毫不爽。世人都畏惧害怕恶果的释放所带来的厄运、困苦、疾病、财失等等结果,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命运,修改命运,化因消业。
大多数人并不重视业报降临和展开前的众多微妙现象与体征。“其安”时忘忽,“未兆”时懈怠,“其脆”时轻慢,“其微”时麻痹。这些不良现象就是世人的通病,包括许多修行者,也同样如此。都是不能高度重视冤亲债主索债前的细微征兆。错失于最佳时机的把握,被动地深陷于内乱全面发作之时。疲于应付冤亲债主讨债索命的全面展开。如果遇到自己福德已经严重不足之时,这种应付冤亲债主的被动行为,也就容易发生性命之危。
自然因果律的释放,冤亲债主的启动,其实都有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兆时期。在预兆期内都会在受报者的身内和报身的周围,呈现出多种前兆性现象和反应。这一现象在法界中是一种道法的制约与规定。
也就是说,对于既往作恶今生为恶不多、不重的人。在道的法则中,都安排有一个预警期。提示、警告果报承受者,令其自省、自悟、自觉,告诫果报承受者:你已经面临果报,这是最后的警示与警告,给你一个最后的悔悟忏悔化解的机会。如果再不正确面对,忏罪化因,那么果报就要你自己全部承担和领受了
大道的慈悲,在于挽救每一个人的一点灵光实现回归大道。允许因果的释放,是由于因果律是自然规律,不得干预。而提前预警,则是道法的慈悲挽救和期望等待。当然,这种预警期,征兆提示期,对于大恶之人,对于毫无人格之人,对于那些完全不能尊道贵德的人,那也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
对于这一类人,果报都是并没有预警期的,常常都是直接展开,毫不讨价还价。如果极少数人在关键时刻,还能够良心发现,那么大道仍然还会一视同仁地对待。
预警期征兆显,极其珍贵,机会极其难得,把握住因果释放的征兆,“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乱也”,可以说是人类最为明智的选择。这比在恶报全面展开以后,在承受痛苦和生死的拚搏中再想尽一切办法渡过苦厄,要容易得多,也轻松千百倍。
自然因果律的释放,冤亲债主的索债寻报,会在我们身内和报身环境周围,呈现出哪些预警期的征兆呢?依据许多大德的观察与总结进行综合分析,这些前期的预警征兆,可归纳整理成十三个方面。将这些散在的征兆和经验集约起来分析,非常值得每一个修行实践者掌握和应用。我们归纳列举如下。
▌恶梦惊心
由于冤亲债主全是负态空间信息体,人在睡眠中最容易感知它们的活动,它们逼近受报者身心磁场的信息最容易在梦中接受到,因此受报者常会作各种恶梦。这些梦境,如果懂得易理万象,都不难分析出对应于受报者的哪些系统和原因。
恶梦常是恶因正式释放前最重要的预警信息,如果能够高度重视,也就不容易错机失缘,并且将恶因化解于萌芽状态之中。
▌善缘自断
冤亲债主在正式开始讨报之前,为了方便讨报,为了在讨报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阻止,常常会非常关注受报者周围的各种善缘,想方设法阻止和切断受报者一切可能的外援力量和关系。将受报者可能存在的、能够帮助受报者化解恶因,渡过苦厄的一切“贵人”,全都加以隔断和阻止。
这其中就包括受报者的亲人、友人、同修、老师等等。阻断师缘,破坏受报者与亲人、友人以及同修之间原本存在的融洽关系,使受报者善缘皆失,孤掌难鸣,乖乖地引颈受报。
▌封闭福报
人是一手提罪一手携福来到人世间。“消罪增福”就是人生应当恪守的生存原则。如果人们不惜福,消福无度,增业无忌。也就可能在福报未尽之前,恶报就要提前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债主们有权封闭受报者还未曾花光的福报,阻断福报的展开应用。在这种封闭福报措施展开以后,本来修行求道很灵验,有求必应,一修就灵。
可是此时却再也不应,苦修也不灵。业障像巨山一样挡在前行的路上,难以逾越。追求财富丰盈,却偏遇大破其财;追求名位攀升,却无端失去名位;追求事业成功,却屡战皆败;追求感情遂愿,却感情反复受挫;追求家庭美满幸福,家庭却矛盾重重甚至破碎。
修行者在此期间,事故频出。吃素修道功德效果及能量,全都被业力挡住,造成看似吃素修道无效的表象。这类情况也是社会上业障较重的人,误以为学道是骗人的迷信的把戏,浅尝即辄止就会放弃实践。
只有志宏愿坚者,勤行不辍者,高度重视者,才能冲破这种业力对福报的封闭,获得新一层次的初步解脱。福报的封闭,能够使当事人诸事不顺,事事皆不如意,志难展愿难伸,烦恼无穷尽,意志消沉低迷,忧郁悲观无信心,甚至令人生不如死。索报者将受报者或者逼向自杀的危境,或者彻底摧毁受报者生命健康的防线,轻松地进行最后的索报和讨债偿还。
▌预测失灵
受报者在业报释放前,如果运用各种占卜、庙观抽签、通灵预测。不论是受测或者替别人预测,只要诚信,一般都很准确。但是在预警期内,由于阴动为先,冤亲债主会在阴的隐态场中进行严重干扰和阻断。
那么,不论是求卦问签还是替人预测,全都会完全改变,错误率和失误率皆成家常便饭。即使是通灵者,也会失灵和不灵。而且,如果受报者在此期间及时警觉到是业力干扰,及时进行忏罪消业,那么就会很快恢复正常。所谓业障消除即有灵,以及顺畅通灵,就是此意。
▌颠倒心性
冤亲债主在预警期内,常常运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作用于受报者的魂魄和心智两大先天与后天系统。使受报者心性出现紊乱,个性发生反常性改变,见识颠倒,判断错位,思想偏激,亢奋与消沉交作,负面思考判断上升,正念正识锐减。典型者甚至举止言行都发生怪异不群。
由于冤亲债主在隐态运用有害能量进行侵袭渗透干扰受报者的心性两大系统,那么,对于那些嘴皮子道,光说不修的空谈者的作用将会更加严重。因为这一类人在冤亲债主的眼中全都是属于所谓“明白人”(实际上还是对法界规律糊涂)。他们就有可能产生幻视、幻听,深陷神迷和神狂之境,贡高我慢,目中无人,使人望而生畏,趋而远避。这样也就有利于冤亲债主顺利展开索报讨债。
▌禀性张扬
冤亲债主在预警期内,常常如老子所揭示的:“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但是,债主们的“张之”、“强之”,都是张扬受报者的负面性格,将受报者禀性中最顽劣的部分加以助长扩张,将平时并不显眼的不良习性加以增强和放大。使受报者的内环境和外环境迅速弱化,以利于它们下一步彻底地、轻松地加以收拾。
受报者不正常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此阶段内逐步表现明显,并且难以克服。例如不良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以及不良的嗜好,越想改变反而变得越加困难。这些现象的背后,就存在着债主们的支持与阻碍,使禀性难移,习性难改。
▌亚健康现象
冤亲债主在正式开始全面索报以前的预警期中,常常是先夺其生气。因为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则健康。丢失生气,则血滞,抵抗力锐减。因为受报者的生气逐步被夺,受报者就会出现各种精神疲惫,精力不支,入不敷出,容易疲劳,神精衰弱,失眠多梦,等等各种亚健康的体质状态。
甚至出现各种无名病痛,以及医院检查也难以确诊的各种有症状无病名的奇怪疾病,这种现象有时甚至会困扰受报者的心身多年而不退,最后才转为实症,展开正式索报。
▌旁敲侧击
冤亲债主在预警期内,有时债主们常常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提示和警告受报者。例如,它们经常将负面影响力作用于受报者最关心的亲人身上,通过这些亲人的怪异事件和意外事件,以及性情突变等等现象进行示警。示警期较长的事例中,还可能造成整个家庭“家运”的大滑坡。
▌薄惩示警
冤亲债主也可能先采用薄惩示警的方式,提醒、警告和宣示:我马上要正式索取重大债务了!这一类薄惩示警现象,经常是使受报者本人或者其亲人,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意外,例如轻微的车祸,无故摔跌,划破皮肉,血光小灾,物件损毁等等意外事件。
▌造逆夺志
冤亲债主运用隐态能量,为受报者制造逆境,打击受报者的信心和志气,使其意志颓靡。受报者可能在短期内接二连三地遭遇到重大的倒霉事件,或者诸事不顺,受外界莫名的欺压挤迫,受人冤枉,令人委屈,使受报者内心受到严重打击,意志崩溃,或者忍无可忍,难以自持自制,产生错误判断和决策以及行动,继而达到报应显现。。
▌负境昭示
受报者由于在预警期内身场与体内的阳气迅速减弱,阴气上升,使受报者的心身容易接近太极弦线,直接感受到负态空间的客观存在性,以及捕捉到负态空间中的一些场境。受报者即使平时坚决不相信,但是一旦进入了负境昭示的状态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奇怪的际遇。
眼前可偶尔看到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图形景象:不经意时眼角扫到人或动物的立体图形或者黑影,这些异形大都一闪而消失无踪。集中精力再想看清楚时已经没有可能。有的人可能会常常觉得自己旁边有人或其他东西在跟随着,似乎有一双无形的眼睛盯着自己毫不放松,或者在光天化日之下无端地毛骨悚然,偶见惊心胆战的鬼影。
▌重罪兆微
民间有个说法:“有福之人常吃药”。这是说有的人经常小病小灾,经常服药治疗,反而一生都挺顺遂,没有大起大落的苦厄。他们业报的预警既经常,也较明显。而有的人却是在业报展现时,几乎没有什么典型明显的征兆警示于前,比较突然地就迅速展开,导致受报者防不胜防,或者快速地一命鸣呼,或者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重罪兆微,这是业报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表象背后所潜藏的机理却十分值得世人重视。征兆微弱,稍纵即逝,所反应的并不是报应轻微、弱小和可以轻松化解。相反表现出的是罪在难赦,这种现象提示的是冤亲债主不依不饶。
冤亲债主中,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比较开明的,讨报是遵守自然的法则,欠债还钱,欠命抵命,天经地义,来找受报者是一种必然,但是他们并不愿意无限期地冤冤相报,循环无期;第二类是处于中间状态,既要达到讨报的目的,同时又存在和解的愿望;第三类则是由于仇杀之恨,受苦之痛刻骨铭心,怨气结胸,定要报仇雪恨,以解怨气。
这种第三类情况本身,常常在负态空间内已经历数冤屈,早已获得冥中的“讨报令”,又称之为“许可证”。它们的出现,也就常常是非常突然,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修行不灵
修行者应当高度重视业报的征兆,一般而言,在刚开始修行方法时,如果业力并未展开,那么效果一定会较为迅速地产生。一用就灵,一实践就有效。但是随着深入,这种现象会逐步地淡化。这种情况也就是“动有业魔作障缘”的具体表现。如果修行者不能觉悟到和正确对待这种征兆与现象,就会产生退心倒志,这样最合符债主们的愿望。
一般人根本难以认识到和承认自己累世罪业深重,不能正视“罪山业海”的提法,认为夸大其词。而不主动地将化因消业纳入人生日程,或者马虎应付。这一类修行者就可能越修反倒麻烦事越多,负面打击性的反应也特别多。产生不修还平静,一修从此麻烦多,方法的灵验性也锐减等情况。很容易使人丧失信心和正信。
如何化解冤亲债主?
如何化解冤亲债主,达到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
首先可以通过一些法事、道法去解决!
如果说我不信任别人 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那么汇总如下! (当然自己做的的办法会慢一些而且很多人坚持不了)
▌吃素戒杀并回向冤亲债主
吃素是断杀戒杀的开始,从此不再制造新的冤亲债主,避免各种疾病灾难蔓延,建立一种全新的健康生活。
▌诵经消业并回向冤亲债主
每天念诵《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在道法的加持下,使读诵者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得到超拔,业障逐渐消除,身心、家庭、事业等相应得到改善。
▌忏悔解怨并回向冤亲债主
依《邱祖忏悔文》忏悔,至诚忏悔过去所造罪业、发愿断恶行善,从心中消除罪障。
▌放生还债并回向冤亲债主
放生就是还债,还累生累世以来无数的杀债,还杀债最快的方法就是放生。人类遭受疾病、各种灾难、诸多不顺大多都是杀业所致。放生可以培养慈悲心,彻底断掉杀生习气。
▌行善积福并回向冤亲债主
起心动念要为别人着想,起一善念,这是心行一善。每日言谈举止中说一句有益的好话,这是口行一善。每日身体力行中,做一件有益别人、有益社会的事,无论大小,这是身行一善。日积月累,身口意逐渐趋于纯善,这就是我们往生东方长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缘资粮。
▌通过道教科仪法事解冤释结
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牵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道教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在道教科仪中有独立的解冤释结斋仪,也有将解冤释结的内容包含在某些科仪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等,后者如炼度仪和施食仪。不论是独立的斋仪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仪中,解冤释结都属于黄箓类的内容。
关于“京剧的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承一莹]投稿,不代表卓越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ufangok.com/cshi/202504-133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卓越的签约作者“承一莹”!
希望本篇文章《京剧的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卓越]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京剧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京剧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