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因疫情“神预测”走红,从事科研60多年,已是中医泰斗
1、王永炎院士,这位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因其对疫情的“神预测”而成为近期的“网红”。在2019年的一次答辩评审会上,王永炎院士预测,下半年至明年春季,将有瘟疫发生。这段预测在当前疫情严重的情况下,被许多人冠以“神预言”,不过大多数网友认为这只是巧合。
2、王永炎院士的成长与学术生涯,如同一部坚韧不屈的科研传奇。1938年出生于天津中医世家,祖父的医术成就让他对中医有了初步认识。高中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中医专业,尽管面临西医与中医的争议,但他并未因此动摇,反而提前研读西医,深化了对中医的理解。
3、王永炎院士指出,中医药可以迅速提供治疗方案,有效应对疫情爆发。他强调,相较于西医需要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复杂程序,中医药在疫情爆发时以症状学搜集,病机分析、临床诊疗后即可确定中医治疗方案,可迅速应用于临床,具有应对及时等优势。
正邪两安、万人一方的中医药防疫方案
1、在当前疫情形势下,中医专家张驰老师以《正邪两安、万人一方的中医药防疫思路与实践》提出独特见解。他强调,古人防疫理念并非单纯扶正祛邪,而是追求正邪平衡,治疗方法也不是针对个体的辨证论治,而是面向大众的普遍方案。
2、两组基础治疗均可用抗逆转录酶药物,中医药治疗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为基础,个性化辨证论治,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加用中药后继续抗病毒治疗。
3、中医药的使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预防术后复发,放、化疗期间的减毒、增敏,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再结合患者的疾病、身体情况,中医药的服用时长一般会在3~5年。另外,为了防止癌症的复发和转移,有些患者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终身服用中医药来进行治疗。
4、方中高频药物为生姜、柴胡、葛根、白芷、细辛、桔梗、苏叶、雄黄、甘草等,多属解表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辛、苦、甘,归经多属脾经、胃经、肺经、心经。持续一个月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这样大的一次疫情,放在古代,这就是“瘟疫”。
5、当然是要客观地看待中医。中医是否有存在的价值,是人民群众说了算,不是那个人说了算,更不是方舟子一个外行说了算。方舟子等人对中医的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基础上的中医理论不科学,一个是中药有很大的毒副作用。赞同者有之,反对的也大有人在。
中医如何面对“新冠”这些要注意
1、中医面对新冠疫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隔离传染源: 确诊及疑似患者应进行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公众应减少前往人口密集和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保持社交距离。 调理脾胃: 饮食清淡:疫情期间,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生冷食物。 脾胃为后天之本,适当调理脾胃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2、老年人在治疗新冠时,应重视扶正治疗,即以治疗湿症和改善体质为主。如无清肺排毒汤,可考虑使用三药三方等中医推荐的治疗方案。我国中医院已推出一些对应的中成药,老年人可根据医生建议选用。 注意事项 高热不退、胸闷不适:老年人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3、居家抗疫,中医给出实用建议。老年人和体弱者是易感人群,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循医嘱,保持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对于疫情中易感的群体,如新生儿、孕产妇,更需格外关注和防护。复工复产后,中医防疫小贴士。
4、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和节气保健。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劳逸有度运动和休息适度,可适当运用中医功法锻炼,或根据个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情志畅达应保持愉快心情,切勿发怒,顺应自然规律,不厌长日,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5、从中医护理的角度来看,免疫力的重要性在新冠疫情中得到了更加凸显。中医护理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通过调整人体的自身能力来增强免疫力。因此,可以理解为免疫力是世上最好的医生,因为具备良好的免疫力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抵御各种疾病,包括新冠病毒。
6、张忠德教授指出,在面对新冠时,人类应采取中医理论体系指导的防控策略,保持正气内存、道法自然,即增强免疫力以抵御病毒侵袭,并避免接触病邪,以防止感染。扶助正气、祛邪是中医防疫抗疫的关键。通过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人体能够以自然途径战胜病毒外侵。
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波疫情?
张文宏确实称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主要原因如下:国内正面临境外输入风险: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蔓延,尤其是西方国家疫情形势的严峻,境外输入病例成为国内疫情防控的重要挑战。
综上所述,张文宏称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这一观点是基于病毒全球蔓延的现状、疫苗研发和部署的挑战以及疫情长期延续的预期所得出的。
之所以会产生第二波疫情,与天地的五运六气变化相关。2020年庚子年从秋分节气开始进入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火克金,畏火临,其病温。因西方属金,被火刑克,导致温疫蔓延,故应于西方。秋季新冠疫情复发需要两个条件。
第二点,秋冬季本就是流感等疾病高发时期,同时由于疫情疫苗还未研发出,可能会出现一场第二次疫情。
二次感染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第一波疫情中感染的人免疫力逐渐衰减,二是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据监测数据,目前中国很多新冠感染者的情况都是后者,原因在于民众流动频繁,口罩佩戴率降低,以及新的变异株出现。
上海第二波疫情爆发时间是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这一波疫情的出现,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变化,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其传播力和隐匿性也在不断增强。此外,由于冬季气温较低,人们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这也为新冠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医药能否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究竟能否防治甲型H1N1流
此外,中药还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抗病毒作用,因此中医药治疗流感的方案是切实可行的。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急症、重症以及传染病治疗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通过充分利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结合中药的非特异性抗病毒作用,中医药在治疗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中医提供了多种预防策略,包括中药内服、食疗以及外用方法。首先,中药内服预防方案有四类: 预防甲型流感I号方,适用于大众,以益气固表、化湿清热为主,处方包括红芪、藿香、葛根、防风和板蓝根。
总结:“儿童清感2号方”是一种针对儿童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药方案,具有退热和保护肺部的作用,适用于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儿童,特别是热毒袭肺型的患儿。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购买和服用,同时注意价格和供应情况。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中医药在防治“甲流”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对下一阶段“甲流”中医药防控工作进行了部署。
“儿童清感2号方”通过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实对甲型H1N1流感治疗有效,有报道显示一剂即可退热,有的可能需要两剂,一般在三天内能退热。这个方子对肺部有保护作用,适用于热毒袭肺型患儿。各医院将对符合此类型的患儿使用“儿童清感2号方”进行治疗。
预防甲型流感I号方:益气固表,化湿清热建议处方:红芪20g、藿香10g、葛根15g、防风10g、板蓝根15g。适用于大众人群。预防甲型流感II号方:温阳固表建议处方:红芪20g、桂枝10g、白芍15g、白术10g、防风10g、葛根15g。适用于素体阳虚者。
本文来自作者[喧丹小姐姐]投稿,不代表卓越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ufangok.com/xwzx/202504-523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卓越的签约作者“喧丹小姐姐”!
希望本篇文章《中医疫情预测(中医预判疫情)》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卓越]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王永炎院士:因疫情“神预测”走红,从事科研60多年,已是中医泰斗 1、王永炎院士,这位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因其对疫情的“神预测”而成为近期的“网红”。在2019年的一次答...